蔡和森:“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滿意”
蔡和森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,他畢生最大的特點,就是喜歡獨立思考,凡事靠自己努力,決不依賴他人,認真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滿意。正如毛主席高度評價的那樣:“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到的,和森同志都做到了?!?/p>
蔡和森幼時家境貧寒,直到16歲才有機會到學校讀書,因此他特別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。為盡快地自學完小學課程,他一天要學別人幾天學的內容,常常每天自學到半夜三點鐘。夏天蚊子咬人特別厲害,又沒有錢買蚊香。為了不影響學習,他想了一個辦法:裝上一桶水,將雙腿泡入桶中,這樣蚊子就“奈何”不了他了??墒撬焯彀淹冉谒?,不久腿都浮腫了,盡管如此,他卻從不叫一聲苦,就這樣整整補習了6個月,終于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初小的全部課程。
“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滿意”的風格貫穿在蔡和森此后的革命生涯中,成為了他用生命鑄成的座右銘,深深地影響著蔡家的后人們,甚至溶進了他們后代的血脈中。大家都秉承這個家風,對自己嚴格要求。
在外工作的蔡和森,經常通過寫家信傳遞家國情懷。他注重以身作則,對子女、親人既嚴格要求,又關愛備至。他曾將氣勢磅礴的《少年行》詩寫在一張照片背面寄回家給侄女劉昂,并把自己用過的銅墨盒刻上“鏗作染翰”贈予她。用自己“匡復有吾在,與人撐巨艱。忠誠印寸心,浩然充兩間”的豪邁宣言,教誨后輩努力學習、磨煉意志、絕對忠誠,長大后為人民服務。
蔡和森與向警予的大女兒蔡妮1922年出生于上海,五歲時被送到莫斯科,直到1953年,才從莫斯科醫學院畢業,學成回國。她回到北京后,被分配到北京兒童醫院上班,姑姑蔡暢叮囑她要好好為人民服務,其他的與別人沒任何區別?!拔母铩苯Y束后,蔡妮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成為俄語教授,主講俄羅斯概況與歷史,成為最受師生歡迎的教授。
蔡和森的大兒子蔡博1924年出生于長沙。母親向警予犧牲后,他跟著祖母、大姑媽在雙峰隱居,是兄弟姐妹中在家鄉住的時間最長的一個。1938年秋,周總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慶轉送烏魯木齊,再由毛澤民帶去莫斯科。1948年畢業于莫斯科斯大林鋼鐵學院冶金系,獲得煉鐵冶金工程師學位。新中國成立前夕,劉少奇訪蘇,接見了蔡博等人。蔡博提出愿回國的要求,劉少奇高興地說:我與斯大林會談,其中就提到接你們回國參加祖國的經濟建設。隨后,劉少奇與蔡博等人就國內形勢、任務,討論了一個多小時。幾天后,他就隨同劉少奇回到了祖國。歷任鞍山鋼鐵公司生產處副處長、技術處副處長、煉鐵廠廠長,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煉鐵室主任,中國金屬學會第二至四屆理事。五十年代對鞍鋼煉鐵生產管理和生產技術進行了革新,推廣了以生產區域管理制為中心的責任制度。組織進行了攀枝花釩鉻磁鐵礦電冶試驗和豎爐直接還原試驗,均取得了成果。
蔡和森的二女兒蔡轉出生于天津。1938年,剛滿10歲的她被黨組織護送到蘇聯,進入位于莫斯科300公里外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生活。初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,10歲的蔡轉很快就清楚,自己是肩負重要使命的人,她說:“當時很多領導人的孩子都在那里,但大家從來不提自己的父親,因為都知道,我們來學習是為了繼承革命事業,是要努力做一個對黨對國家有貢獻的人?!倍爸挥幸粋€愿望:好好學習,報效祖國?!庇谑?,在蘇聯一住就是8年的蔡轉,即使是在周邊都是俄語的環境下,依然堅持每天用中文寫日記,為的就是回國后干好事業。
因為勤學善思,蔡轉在莫斯科各項功課出類拔萃,后來免試進入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國立醫學院醫療系學習。1953年初,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,回國成為一位醫務工作者。此后,她一心鉆研學術,服務于病人,為病患解難。
蔡和森的兒子蔡博也是治學嚴謹的“蔡家人”代表。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冶金專家,蔡博善于思考,敢于創新,在冶金領域出了很多成果。
蔡和森最小的孩子蔡霖1929年出生于上海。他自幼與父母分離,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才恢復“本來面目”。上海解放時,蔡霖自行參加華東三野軍政大學,后經中國人民大學公營系學習,畢業以后先在北京第一棉紡織廠、第三棉紡織廠工作,后調至北京化纖工學院,直到1990年離休。
回望歷史的長河,蔡和森的名字依舊璀璨奪目,而他所留下的樸素家風也一直在鞭策著后代。蔡轉曾經在談起父親蔡和森留給后代的精神財富時,仍十分激動地說到:“喜歡獨立思考,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是我們家的一個傳統?!?/p>